梅州日报记者回忆袁隆平院士:耄耋之年仍执着敬业,记忆力惊人
22日中午,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、日报人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、记者敬业记忆j9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的回忆消息传来。我心中很是袁隆震惊,觉得难以置信,平院这位精神矍铄、士耄身体健朗的年仍老人怎么就走了呢?
因为工作的关系,我曾近距离采访过袁隆平院士,力惊看着他和青年科学家、梅州j9地方农业干部、日报人当地农民顶着烈日一起走在田间地头,记者敬业记忆趟进稻田深处,回忆细细打量稻穗长势。袁隆耄耋之年,平院一身功勋,却如此执着敬业,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。
第一眼的冲击是最大的。那是2015年7月17日下午,他刚抵达梅州,就马不停蹄地赶往梅州的粮食储备、加工和种子企业等指导调研。他此行重点之一是次日的“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三千斤技术模式攻关”测产验收。
“来了,他来了!”在众人的欢呼声中,袁隆平院士乘坐的公务车出现在大家面前。他面带笑容,健步走下车,很快被热情的工作人员簇拥着。这就是“杂交水稻之父”,就是让我们中国人端牢了饭碗的院士!这场短短的照面还是让我感到意外又震撼,眼前这位身材干瘦、皮肤黝黑、衣着朴素、毫无架子的老人,着实像一位地道的农民。
2015年7月18日,袁隆平到种植现场查看水稻生长情况。(高讯 摄)
3天行程紧凑,尤其是18日测产验收当天,高温酷热难耐。袁隆平院士从下榻宾馆乘车前往兴宁市新陂镇新金村后,即刻直奔稻田。见田里首次试种的新品种长势好,喜悦不已,对发现的问题也直言不讳。
在简易的遮阳棚下,袁隆平院士开始接受记者群访,期间金句不时“蹦出来”,一场预计半小时的采访不断延长。他兴致很高,不顾随行人员对他“离场休息”的劝说,回应道“水稻是喜温作物,我是喜温动物,这里坐着非常舒服。”当记者提出“禾下乘凉梦何时能圆”时,袁隆平院士风趣回答,自己是“80后”,比“90后”年轻了10岁,“禾下乘凉梦”的目标是亩产达到3000斤,原计划是争取自己“90”后的时候实现,现在看来有望提前了。
2015年7月18日,袁隆平接受梅州日报记者采访(右一、右二)。(高讯 摄)
让我印象深刻的另一件事,是袁隆平院士对水稻的热情和他惊人的记忆。无论是行车途中还是田间地头,一提起水稻,彼时已85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总有说不完的话,多年前的测产验收数据和情况是信手拈来,对10多年前首次来梅州的情形也是记忆犹新。
那个骄阳似火的夏日,首次在梅州兴宁试种的超级稻“超优1000”早稻亩产实际测产遗憾未达到预计产量,但袁隆平院士和团队对该项目充满信心。次年11月,他再度踏上了梅州的土地。这回,他与众人一同等到了项目成功的喜讯,见证双季稻产量1537.78公斤世界纪录的诞生。
您与世长辞,国人泪目!遗憾田间再无您的身影,唯愿您一路走好,袁爷爷!
文 梅州日报记者:张柯
海报来源:人民日报
编辑:罗欢欢
- ·湖南耒水流域铊浓度异常 官方通报应急处置情况
- ·建行贵港分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实招
- ·快讯丨广西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五届特奥会滚球比赛圆满收官
- ·今年广西基层群众“三月三”活动将超千场
- ·提升管理水平 规范市场秩序
- ·我市获3840万元支持“一老一小”服务设施建设
- ·高扬旗帜聚民心 团结奋进启新程——港北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
- ·普法宣传步履不停丨“全国网络普法行·广西站”活动侧记#全国网络普法行广西站#
- ·食品安全有了新要求!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
- ·建行贵港分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实招
- ·广西领导干部“时代前沿知识”系列讲座第126讲举行 朱会东肖明贵在我市分会场聆听报告
- ·潮起三月三 奋进新时代 2023年“壮族三月三·八桂嘉年华”特别报道(4月21日)
- ·“蒙顶山茶”大讲堂走进西安
- ·一季度我市财政收支增幅全区“双第一”
- ·快讯丨“党旗领航·消费助农”2023年广西供销大集·贵港站暨“三三消费节”开幕式在市区开幕
- ·快讯丨我市召开2023年二季度工业经济工作调度会